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4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8篇
财政金融   69篇
工业经济   87篇
计划管理   640篇
经济学   467篇
综合类   237篇
运输经济   21篇
旅游经济   56篇
贸易经济   253篇
农业经济   304篇
经济概况   16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In this article, we develop, and empirically test,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flexible leave on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 Drawing on a social exchange framework and signaling theory, we explore how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nature of exchange between the employer and employee shapes their relationship. First, we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ailability of flexible leave and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 is shaped by two competing mediator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OS) and perceived flexibility stigma. Second, we delineate between availability and use of the policy, to show how the effect of POS is enhanced and perceived flexibility stigma reduced, with use.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ailability of flexible leave and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 is complex, but is enhanced through use of flexible leave. We contribute toward HRM scholarship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experience of HR practic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mpact on employees' subsequent behavior.  相似文献   
32.
33.
基于多源数据的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构建及其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市县尺度下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和多源数据下自然生态空间识别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比较法构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通过综合分析法建立多分类体系转换机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识别自然生态空间。研究结果:(1)市县级自然生态空间是指生产性空间和承载性空间以外,以发挥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导,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的用地空间;(2)自然生态空间可分为基础生态空间和人工生态空间两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26个三级类;(3)2015年鹤壁市自然生态空间总量606.08 km~2,其中基础生态空间554.41 km~2,人工生态空间51.67 km~2。研究结论:依据市县尺度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运用多源数据融合转换识别方法能快速准确识别自然生态空间数量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4.
徐小虎 《价值工程》2014,(24):113-115
本文以某大空间飞机修理厂房为研究对象,采用Airpak软件对其原始分层空调设计方案气流组织进行模拟,并对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5.
高连续性路径空间是步行健身行为高效性与安全性 的重要保障。当前城市建设中,能够被大众高效利用的健身 步道呈碎片化分布,全民健身导向下亟须在现有城市空间中 进行高连续性的步道网络化构建。以青岛主城四区为例,基 于连续性目标,通过对OSM数据的爬取与处理,形成适于连 续度赋值的城市基础路网数据。挖掘具有高连续性特征的铁 路沿线、高架走廊、滨河沿海、环景观外边界路径等潜力空 间融入步道选线设计,提出与地铁站点相结合的高连续性选 线技术路线。基于ArcGIS网络分析计算成本最小路径,兼顾 路口等级及公园、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的紧邻性进行步道 选线规划,并从连续度水平、便捷可达性、环境舒适性、空 间多元性几方面对选线结果进行探讨。该选线途径有助于提 升城市步行运动环境的健身利用效能,为实现高连续性的健 身步道网络构建提供设计支持。  相似文献   
36.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基本战略格局的科学基础尚未延伸至海洋层面。海域"双评价"作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存在理论缺失、技术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文章以海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类海洋活动出发,探索海域"双评价"的实践方案,建立"双评价"到海域利用优化的科学逻辑,指出基于"双评价"的海域利用冲突识别是海洋空间规划的关键。以温州市海域为例,基于本底资源从空间、渔业、环境和生态四方面进行单要素承载力测算,以此获得海域综合承载力作为监测预警的标志。选择渔业用海和建设用海两类典型用海进行适宜性分析,确定海洋空间利用的最优布局,判断海域利用空间冲突。结果表明:温州市沿海区县的海洋承载能力差异较大,资源环境分化严重,龙湾区与洞头区渔业资源开发超载;乐清市与龙湾区的海洋环境超载。渔业用海适宜面积占比较低且分布于远海地带。不适宜区域集中于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入海口岸海域。建设用海适宜区域集中于近岸海域,远海区域距离城镇与交通较远,自然条件中水深较深,成本较高。苍南县和平阳县海域利用冲突较少,用海布局合理。乐清市、龙湾区与洞头区存在显著冲突。"双评价"的实践与应用是指导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保护的关键,能够综合识别海洋利用的冲突,有助于沿海地区海洋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37.
社区公园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社区 公园空间与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的关系,对于满足老年人活 动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郑和 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定义公园空间的类 型,并分析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选取公园中5个样本空间进 行观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分析老年人公园活动的行为特 征。针对占公园活动人数绝大多数的8种活动,运用数据分析 和ArcGIS技术对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合访谈和 Nvivo质性分析发现,空间的尺度、围合性与开敞性、是否受 干扰、景观质量、庇护性是老年人活动空间选择的主要动因; 座椅、遮阴要素、大面积铺装、照明设施、置物设施等则是老 年人需要的空间要素。  相似文献   
38.
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和洪涝调节 服务供需空间的分离。为识别在满足洪涝调节服务需求方面重 要性高的生态空间以纳入保护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在生态空 间中绘制洪涝调节服务需求的新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 流,利用流量、流边界、流方向、分配原则及其修正因子4个 多维指标,表征将服务需求从建设空间向生态空间分配与投射 过程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面积大、人口密度高的建设空间 存在高需求流量;借助水文空间流,服务需求由建设空间被分 配至同一集水区内具有洪涝调节能力的生态空间中;被投射为 高服务需求的生态空间大多规模较大或紧邻高需求的建成空 间。通过控制流量、扩展流区域、增加流方向和提升生态空间 服务供应能力,能有效调控投射于生态空间内的洪涝调节服务 高需求。  相似文献   
39.
颗粒物空气污染是世界各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借助CNKI和Web of science,通过文献查阅整理城市空间在颗粒物污染方面的研究,系统性地总结该研究领域的整体特征与调节颗粒物污染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结果显示:1)该研究属于一个新兴而前沿的学术领域,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相关文献主要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与德国;2)绿色空间通过城市尺度的风道网络、绿地系统规划,街区尺度的公园绿地、湖泊湿地、道路绿带、城市森林对颗粒物污染产生消减作用;3)灰色空间通过城市尺度的城市形态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街区尺度的街谷空间改造降低颗粒物污染;4)遥感反演与数值模拟技术(WRF、CFD)为规划设计策略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0.
气候是影响城市绿地的基础性自然因素,定量研究气候对建成区绿地率的影响,利于合理调控城市绿地建设。以中国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为样本,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方法,探究1996—2015年不同气候区划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状况。结果表明:1)从发展水平看,不同气候区划具显著差异,热带高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高于半干旱、干旱区,其中,热带与湿润区、半湿润区城市重合度高,是气候优势区位;2)从差异度看,不同气候区划差异度具明显区别,温带差异度高于热带,干旱、半干旱区高于湿润、半湿润区;3)从差异分解看,温度带间建成区绿地率不平衡对全国总差异的影响度大于干湿区间,温度带间差异是我国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揭示气候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影响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